首页 >> 资讯 >>资讯 >> 八位艺术巨匠红色经典力作在京登场,致敬百年历程伟大“历史时刻”
综合
更多
收藏拍卖
更多
收藏拍卖

在12月2日,佳士得香港2023秋季拍卖圆满结束,总成交额30亿港元,成交金额比率近90%;展现了市场的强劲需求和高度活跃度。此次拍卖诞生了1件亿元级别的拍品和54件超过千万港元的成交拍品,同时,30%拍品成交价超过了高估价;与2022年秋季相比,买家数量增长了近10%。

详细内容

八位艺术巨匠红色经典力作在京登场,致敬百年历程伟大“历史时刻”

2021年4月29日,由炎黄艺术馆、云杪文化联合主办,华艺国际特别支持的“历史时刻——百年红色主题艺术特展”在炎黄艺术馆揭幕。

  展览同时举行开幕沙龙,特别邀请陈履生(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谢晓冬(策展人、在艺科技及云杪文化创始人)共同与会。

  以此次特展为契机,沙龙以“历史时刻与红色经典——艺术视野中的百年中国”为题,聚焦红色主题作品的创作与历史背景,探讨红色主题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与重要价值,以及对于当下时代与创作的启示。

  在现代中国百年历史进程中,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都成为书写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为我们今天理解那段艰辛与光荣并存的历史的“钥匙”。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都吸引了无数艺术巨匠,以此为艺术创作题材、表现对象,一股红色主题创作的洪流也在中国现代艺术进程中逐渐形成。

  此次特展遴选过去100年历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八大历史时刻,用八位(组)艺术巨匠的红色主题经典力作,共同呈现现代中国百年进程的伟大梦想,演绎历史与人?的选择。

  展览展出的八位(组)艺术家作品,分别是黄胄《井冈山第一面红旗》、何孔德 《岷山雪》《毛主席在著作》、石鲁 《东渡》、侯波 《开国大典》、蒋兆和 《毛主席在麦田》《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郭绍纲、恽圻苍《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何海霞《海南太平山》。

  这九幅艺术作品,时间跨越近一个世纪,从“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到土地革命,从万里长征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社会主义建设到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不仅是光辉历史的见证,也是?族精神的书写,更是吾辈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传承使命。

  

  历史时刻——百年红色主题艺术特展
展览时间:2021年4月29日-2021年5月9日
展览地点:北京炎黄艺术馆(朝阳区亚运村慧忠路9号)

  井冈山

  中国革命的摇篮

  (1927)

  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正是在井冈山山区,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新道路。

  

  《井冈山第一面红旗》,黄胄,1965年作,设色纸本

  《井冈山第一面红旗》是黄胄红色题材绘画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描绘了毛主席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历史事件。在中国画艺术大师黄胄笔下,井冈山挺拔的松树、坚硬的岩石、 迎风招展的红旗都映衬出毛主席坚定望向远方的目光。正是在这里,毛主席思考着中国革命的新方向,他和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一起,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纠正了前期教条主义错误,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万里长征

  伟大的史诗壮举

  (1934-1936)

  1934年10月,井冈山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农红军主力实行战略性转移, 转战两年最终抵达陕甘苏区,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长征。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在长达二万五千里的路途中,中央红军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期间和围追堵截的敌对势力进行了380余次战斗。1935年,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第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结束。

  

  何孔德《岷山雪》,1978年作,油画,100x210cm

  1935年,中央红军沿大渡河北进,来到了岷山脚下,这座山海拔4500米,山上终年积雪,山高且陡,国民党的飞机也无法翻越这座高山,正是在这样不利的客观条件下,缺粮少衣的红军凭借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这座大山。在《岷山雪》这件作品中,何孔德没有表现红军翻山越岭的艰难,而是着力于刻画山体的高大巍峨,这样的岷山不仅仅是红军翻越的对象,还是中国长征不朽的纪念丰碑。

  何孔德以扎实的基本功,展现出岷山高昂雄浑的一面,作品既忠实于客观对象,又保持着艺术家强烈的个人风格,成为何孔德社会历史主题绘画的代表作。

  抗日战争

  一篇雄文指明方向

  (1937-1945)

  1937年,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同年北京、上海、南京相继沦陷,第二年夏天日军进一步攻占徐州、开封,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亡国论的声音,也有一些乐观主义者认为抗日战争会快速出现转折。

  毛主席在这样的两种论调中,写出了《论持久战》这样重要的具有提纲挈领意义的文章,文章源自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做的讲演,后在7月1日《解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刊正式予以发表。在文章中,毛主席准确地分析了1938年中日战争所处的时间节点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并从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出发,提出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也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全面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何孔德的《毛主席在著作》以平易近人的艺术手法和艺术语言展现出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在抗日战争的前期挫败中,毛主席在延安窑洞中心怀天下,沉着冷静的写下不朽的预言,指引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而这件质朴无华的艺术作品也因为这个伟大的时间节点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何孔德《毛主席在著作》,1961年作,油画,130 x 170cm

  何孔德1961年创作的《毛主席在著作》,描绘了毛主席在延安窑洞书写《论持久战》巨作时的情形。历史的进程最终证明了毛主席思想的光辉和伟大,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论持久战》高远的预见性。

  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从地方走向全国

  (1945-1949)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及中央机关从陕西佳县与吴堡交界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东渡”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地方走向全国,走向全面胜利的转折点。这次东渡之前的十二年,毛主席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锡山军队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在这次“东渡”中毛主席写下著名的诗篇《沁园春·雪》。在一纪轮回之后,1948年毛主席再次东渡,这次“东渡”,标志着党中央战略大转移的圆满完成, 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64年,石鲁以东渡为题材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东渡》,这是他长期以来尝试的以山水画法画人物的一次总结性创作,也是他长久构思的一幅“集大成”的革命历史画。在这幅画构思之初,石鲁明确了俯视构图的创作思路。在去黄河考察时,尽管身处汹涌的激流,咆哮的浊浪,猛烈颠簸的船身此等危险的环境,他依然站上友人肩膀之上,以俯视的?度拍下船工们齐声呼应奋力划浆,与滔滔黄河生死博斗的瞬间。

  

  石鲁《东渡》,1964年作,设色纸本,118×78.5cm

  《东渡》线描稿在构图上,从俯视可见黄河渡船内的船工和战士,逐渐转为仰视的站立船头的毛泽东,从滔滔远去的黄河水又转成深远而广阔的空间。最令人瞩目的是人物的笔墨表现上前无古人的胆量和力度。

  石鲁以金石味画山石的笔法,把毛泽东、黄河船工和战士塑造成如刀刻石雕,这些表现透露出石鲁在中国画人物方面的探索方向。即便《东渡》至今下落不明,然而从此所见最为完备之线描画稿,依然可以想见原作是何等撼人心魄,实为中国人物画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历史时刻

  (194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

  在毛主席生前公开发表的700多幅照片中,“红墙摄影师”侯波拍摄的有400多幅,在长达十二年为毛主席及中央领导同志专职摄影的影像艺术之路里,她用镜头记录了共和国伟人们尤其是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下许多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

  

  侯波《开国大典》 (拍摄于1949年,2016年艺术微喷成像),28.5 x 41cm

  而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这幅《开国大典》,侯波用手中的照相机真实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这一段重要的历史,她的作品记录了一代开国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作品最终成为宝贵的历史影像档案,流传在一代代观众眼前。

  社会主义建设

  农业合作化筑基固根

  (1949-1966)

  1953年8月,毛主席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工商业范围内,这一时期实现了公私合营的全面改造,而在农业领域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蒋兆和1955年的作品《毛主席在麦田》,正是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而创作的最为重要的宣传画之一,这张作品也被公认为是红色艺术的代表作。画面中毛主席站在麦田中,仿佛在静静聆听着农民的心声。他抬起头,微皱着眉头,信心百倍地在为几亿农民谋略。平和亲切的样子,表达了画家心中的伟人形象。

  作品在表现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非常成功,“毛主席置身于麦田中间”这样的构图处理,既突出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也恰当地表现了革命领袖与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而且还利于表现毛主席高瞻远瞩,率领广大劳动人民走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的雄伟气势。

  

  《毛主席在麦田》,蒋兆和,1955年作,设色纸本,57x70cm

  蒋兆和被誉为“中国的伦勃朗”,他的作品《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同样是为了宣传社会主义建设而创作。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蒋兆和逐渐领悟到新中国美术的特点,即作品的题材配合党的宣传政策,从而创造一批包括《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在内的众所周知的作品。

  

  蒋兆和《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1957年作,设色纸本,86x110cm

  新中国成立后有17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建国初过渡时期的“三化一改”,为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及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而这件作品正是表现这一历史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

  作品以宣传画般的思维和造型,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样式。这种艺术基调的转换始于50年代,在蒋兆和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那里,艺术创作不自觉地取得了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新生的时代。

  特殊历史时期

  红色经典巨帙重现

  (1966-1976)

  毛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曾写道,“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1966年7月16日,毛主席在武昌再次畅游长江,历时1小时零五分,游程近15公里,这是73岁高龄的他最后一次畅游长江。

  郭绍纲、恽圻苍合力创作于1972年的《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就是这一重要时刻的再现,此作品在特定时期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堪称解读中国特定时期历史的经典作品之一。

  画面中,毛主席身着白色的浴袍,右手上扬的经典动作再次出现在占据着画面的黄金分割处。主席身后的军人、海员、游泳人员均面带笑容,个个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注视着毛主席,传递出发自内心的敬仰。对辽阔壮观的?江的刻画占据了画面的左半侧,身处江内的人民子弟兵皆仰头目视毛主席,来自左右两方的视觉中心点最终汇聚到了毛主席身上,在此突出了主席的中心地位,而高举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标语牌更是巧妙地点出了作品的主旨。

  

  郭绍纲、恽圻苍《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1972年作,163×329cm

  从造型方式上看,由于这一特殊事件的发生地点光线充沛,整体处在较为明亮、轻快的调子当中,因此两位画家有意弱化了画面的明暗关系,只在画面右侧陪同主席的若干次要人物身上适当地加强了阴影的效果,其目的也是通过反衬的手法以突出主席高大亲切的形象。

  纵观全幅,画家根据不同画面要素及其特质,以高超的艺术技巧赋予其各自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整个画面主次得当,立意明确,既有着宏阔的气势,又富含丰富细腻的细节刻画。

  这幅作品饱含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已然成为那段特殊历史时段的重要记录与见证。

  改革开放新时代

  (1978—)

  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何海霞 《海南太平山》1987年 120.5x79cm

  1987年,何海霞游历海南岛画下巨帙《海南太平山》,表现了祖国的壮美河山,宛若圣境;30年后的2018年,海南自贸区设立,成为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何海霞的水墨巨帙,成为贯穿改革开放与新时代历史的经典代表作。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9日。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