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资讯 >> 25年根植北京沃土的文化求索 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五年回望与瞻望
综合
更多
收藏拍卖
更多
收藏拍卖

在12月2日,佳士得香港2023秋季拍卖圆满结束,总成交额30亿港元,成交金额比率近90%;展现了市场的强劲需求和高度活跃度。此次拍卖诞生了1件亿元级别的拍品和54件超过千万港元的成交拍品,同时,30%拍品成交价超过了高估价;与2022年秋季相比,买家数量增长了近10%。

详细内容

25年根植北京沃土的文化求索 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五年回望与瞻望


当“英雄”交响曲最后一个音符落地,观众掌声不绝,指挥家拉斐尔•富吕伯格-德-勃格斯执棒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数度返场……1998年10月13日,人民大会堂,那个艺术之夜,太多人无眠。北京国际音乐节,莺啼初试,走过25年文化求索之路,岁月淬炼,芳华待酌。

从名家名团纷至沓来、到“中国概念”首度提出;从重磅歌剧连续上演、到委约创作蔚然大观;从全新舞台理念多元实践、到时尚地标完美融合……25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踔厉奋发,守正创新,搭建起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平台、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平台、文化创新发展合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平台。理想的种子,根植于北京这座城市,破土、展叶、飞花、结果……

迈入新时代,首都北京踏上新征程新起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愈发凸显。北京国际音乐节将继续秉承“艺术至上”的宗旨与理念,践行初心使命之诚、理想信念之坚、使命担当之重,助力“大戏看北京”新名片打造,为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贡献己力。

荣光回望

《千里江山》致敬历史献礼新时代

9月21日,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启皓大厦举办媒体通气会,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树荣主持,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以及艺术家、赞助企业、音乐节合作伙伴、各大媒体齐聚。现场,余隆宣布因新冠疫情影响,第25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延期举办。

虽然各项演出活动无法在今秋与观众见面,但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庆祝与纪念华章仍将奏响。9月24日19:30,保利剧院,余隆将携手中国爱乐乐团,与笙演奏家吴彤、琵琶演奏家赵聪、二胡演奏家陆轶文、钢琴演奏家贺茗、女高音歌唱家方琼、竹笛演奏家戴亚,共同呈现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领衔23支交响乐团联合委约作曲家赵麟创作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主席、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倡导和提出创意。这部作品取材自中国宋代青绿设色山水画作《千里江山图》,以交响乐的方式展现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之美,展现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象。在音乐和绘画间建立诗意与浪漫的关联。深入中国传统美学的底层逻辑,用现代人熟悉的音乐语言进行完整诠释,《千里江山》是一部串联古今,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交响诗篇。


发布会现场 摄影/罗丽娟

在余隆看来,用这部作品致敬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五周年荣光历程有着特殊意义,“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古典音乐节,音乐节的成立对中国古典音乐事业而言是一座里程碑。新作《千里江山》是一部致敬历史、献礼新时代的作品,不但是向北京国际音乐节走过的25周年致敬,更是音乐节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向中国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25年致敬。”

国际互动亦将鸣锣。9月28日,由亚洲协会特别举办的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特别活动将在纽约举办,音乐大师伯恩斯坦的女儿杰米•伯恩斯坦,周龙、杜韵、周天等华裔作曲家以及音乐评论家肯•史密斯,将以对谈的形式回顾北京国际音乐节在链接中国与世界,促进音乐文化交流的卓越贡献。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将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致辞。

本次论坛嘉宾都与北京国际音乐节有着密切合作,杰米•伯恩斯坦曾多次到访音乐节,策划并参与演出、公益教育活动。周龙和杜韵的歌剧代表作《白蛇传》和《天使之骨》先后斩获普利策音乐奖,其中《白蛇传》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共同委约,《天使之骨》则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完成内地的首演。与此同时,杜韵和周天还共同获得了2019年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的荣誉。


发布会现场 摄影/罗丽娟

理想破土

从北京到世界的光荣与梦想

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25年前,回国后的指挥家余隆强烈感受到古典音乐文化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他觉得北京这个全国文化中心,应该有一个专业化、国际化的一流音乐节,于是便开始着手筹备,开启了这段后来被媒体形容为“在沙漠里盖房子”的历程。

1998年3月,经原文化部和北京市正式批复,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启动运转,余隆出任艺术总监。建立之初,团队不超过十人,从总体筹划、节目安排、对外联络、政府联系、赞助拓展、媒体公关、合同签订、演出执行等诸多方面摸索前行……

1998年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事业启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的古典音乐节,这里既是中国观众与世界级名团、名家邂逅的艺术殿堂,更是中国艺术家、中国音乐作品走向世界的广阔舞台。

走过了25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这座“房子”不但垒砌建成,而且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地标。


发布会现场 摄影/罗丽娟

视野跃升

首创“作品委约” 首倡“中国概念”

雄关漫道,万事行难。从第一届平地起楼、春芽破土,到紧随几届千钧势压、斗霜傲雪,坚持、坚守、坚韧,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奋进的关键词。

“大概从第五届开始,伴随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首都北京多维影响力不断提升,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在逐年成长、发展、壮大,视野不断纵深,格局不断拓展。”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树荣如此总结。

与此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内生动力愈加显现,于2001年率先在中国建立“作品委约体系”,成为与世界深度接轨的标志之一。

委约作曲大师菲利普•格拉斯创作《大提琴协奏曲》,这是中国艺术机构以国际标准和模式与世界乐坛实现交流的新一步。迄今为止,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名录已有22部作品,委约对象包括潘德列茨基、陈银淑、霍华德•肖、亚伦•齐格曼、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周龙等国内外作曲大家。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到广阔的世界舞台,以普利策音乐奖为标志,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体系获得了作曲家们的积极响应,更赢得了来自世界的尊重与认可。

200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首先提出“中国概念”。从民族音乐作品专场到传统戏剧戏曲的上演,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瑰宝。在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音乐多样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将中国概念与建立委约体系、“中国歌剧回家”等创新策划相结合,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新作品走向世界的起点,鼓励和激发中国当代音乐家的创作,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作品展现出现代、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形象。

交响诗《九歌》、琵琶和大提琴协奏曲《逍遥游》等一大批高水平委约原创作品通过音乐节实现中国首演、世界首演,昆曲《牡丹亭》、京剧《杨门女将》等传统名剧经过创新改编,展现出震撼的视听感受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一首首原创、一次次首演、一部部巨制,推动北京国际音乐节实现了从“集散地”到“孵化器”、从“中国风格”到“中国概念”的双重转型。


发布会现场 摄影/罗丽娟

行业引领

展现世界演艺舞台前沿新景象

与世界旋律同频共振,以国际视野、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对接世界舞台最前沿,引领中国演艺新潮流,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25年来孜孜以求的艺术情怀与使命初心。

从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始,上演内容、风格丰富的歌剧作品,为观众展现歌剧艺术的多样魅力,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进行节目策划的原则。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演出致力于传颂经典,吸引更多观众走近歌剧、感受歌剧、了解歌剧,用最耳熟能详的旋律培养观众基础。

此后,北京国际音乐节通过“德奥巨制”树立国内歌剧艺术专业化的标杆,从《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国内首次完整上演的轰动性文化事件,到上演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代表性歌剧作品,北京国际音乐节以一次又一次“国内首演”填补着歌剧迷的观演空白。24届的过往历程中,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上演了56部歌剧作品,彰显出音乐节 “艺术至上”的理念。其中有36部作品以“国内首演”形式与观众见面。

现代歌剧也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获得了充分的关注,从2002年贝尔格歌剧《璐璐》在音乐节完成亚洲首演开始,从引发社会深思的普利策音乐奖获奖作品,到不断打破传统观演模式的浸没式歌剧,从二十世纪的名家名作,到青年作曲家的最新创作,各类现代歌剧、剧场作品在音乐节不断刷新观众对“新”的印象,北京国际音乐节凭借独特视角,为中国观众展现着世界歌剧舞台的最前沿景象。


发布会现场 摄影/罗丽娟

精神培沃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新生活

青树缀新花,创新是文艺生命的基因密码。北京国际音乐节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艺术生产、运营模式、传播推广创新,不断打开传播古典音乐文化的新思路,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

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观众走进音乐厅的新起点;201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又成为了古典音乐走出音乐厅的新起点。走进城市空间,将音乐融入生活,从三里屯到国贸,从长城脚下到紫禁之巅,音乐节的足迹遍布北京的城市地标,让音符响彻古老又现代的北京,让古典音乐在年轻观众群体中产生共鸣,让古典音乐成为都市文艺生活的新时尚。

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高度重视对青年音乐人才的挖掘与培养。25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成为了中国青年音乐家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要舞台,迈向世界舞台的第一步。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更是设立“青年音乐家奖”,以授奖的方式进一步激励青年人才。2018年,余隆先生将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的接力棒交接到邹爽女士手中,为青年音乐人才提供平台的宗旨由台前交接到幕后,为中国古典音乐事业造血的目标有了更广阔的空间。2020年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为青年音乐家提供的舞台不断升级,最顶级的舞台汇聚业内外的期待目光,更自由的策划彰显青年音乐家的无限创造力。

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指引下,日益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其中一份子,折射着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与发展。亦如余隆所言,“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全世界都在透过北京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北京还是全国文化中心,有太多热爱艺术的市民。我希望通过职业化的运作,让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典范。”

交流互鉴

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北京是世界看中国的首要窗口,更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这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独特地域文化传承、多彩多元文化交融的大国首都,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吸引和融合着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这里相遇相知、共同繁荣。

立足北京、放眼中国、呼应世界,北京国际音乐节创立迄今,始终肩负与世界接轨、为文化交流提供平台的责任,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示范引领、担当作为,通过人类共通的艺术语言,让中国观众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之前,对国内观众而言,观看一场世界级音乐会堪称奢侈。而今,在北京,与世界顶级音乐家、演出团体近距离接触,已是家常便饭。同时,中国逐渐成为各国艺术巡演必经之路。25年来,阿格里奇、麦斯基、艾萨克•斯特恩、潘德列茨基、霍格伍德等音乐大师,柏林爱乐乐团、纽约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等艺术名团,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座上宾。

做音乐节,搞文化事业,功非朝夕,既应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当前,世界文化艺术行业艰难复苏,疫情暂时阻隔了海外优质艺术资源的内外交流,北京国际音乐节主动适应文化消费的新方式、大众审美的新需求和观众欣赏的新习惯,努力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与世界音乐界朋友圈保持密切联络,蓄势重启。

笃行不怠,久久为功;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