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新中国设计的诞生:艺术设计作品巡展》隆重启幕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新中国设计的诞生:艺术设计作品巡展”首站于2025年5月23日下午14:00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艺术博物馆隆重启幕。 展览立足于20世纪40至5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综合运用实物、图像、影像与文献等多种媒介形式,甄选两百余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总体史的研究视角,系统呈现新中国设计发展的历史图景。此次展览将东北地区的标志性设计成果作为一大亮点,其展陈内容囊括鞍钢工业标识、CA71东风牌小轿车原型、东北鲁艺师生宣传画作等。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策划创意及展览结构 展览包括国家形象设计、宣传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字体设计、产品设计、染织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类别,囊括了百余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诸多重要设计大家,包括张光宇、梁思成、林徽因、钱君陶、庞薰琴、雷圭元、蔡振华、张开济、张仃、周令钊、祝大年、古元、钟灵、奚小彭、常沙娜、张道一等。展览将设计置于广泛的社会发展、时代变革、人民生活的语境中,兼顾地域的广阔性、类别的多样性,分别从“前进 前进”“视觉革命”“积极的工业化”“人民的时尚”“民族 科学 大众”五个板块展开叙事。 第一板块:前进、前进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统一改为解放区,并在解放战争中逐步扩大。而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美术和设计经验,则随着解放军进军全国的步伐很快影响至全国。当然,延安美术对于新中国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新年画为代表的宣传性平面艺术。随着解放军对全国各大城市的解放和接管,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为代表的官僚资本被没收成为国营经济,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则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中国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中所形成的设计知识和经验也成为新中国设计的重要源泉。 《曾联松应征国旗设计稿》,曾联松,印刷品,1949年,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档案》 《国徽设计稿》,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印刷品,1950年,中国政协文史馆藏 《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张仃,宣传画,77×53.3cm ,1949年,中国美术馆藏 第二板块:视觉革命 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在视觉层面上,首先表现为以国旗、国徽为核心的国家视觉形象的确立。齿轮、麦穗、五角星等一系列符号语汇,使新中国设计的图形语言焕然一新,其影响也迅速由政治领域而延展到日常生活。其次,表现为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配合的宣传性图像和装帧新风格的日渐成熟。就中国的现代设计运动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内容广泛的视觉革命。 第三板块:积极的工业化 对于新中国来说,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就是把中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明确了关于新中国城市功能的顶层设计,即变消费的城市为生产的城市,《共同纲领》更是强调将重工业作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点,这些原则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积极的工业化”政策中得到坚决地贯彻和落实。可以说,无论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规划和改造,还是西安、成都等八大重工业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乃至于工矿企业和工人住宅的设计,都是国家工业化顶层设计的延伸。在积极的工业化这个大背景之下,从国之重器到民生日用,新中国设计的大幕徐徐拉开。 《庆祝五一劳动节!》,蔡振华,宣传画,77×53cm,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藏 《人民大会堂活页画册—人民大会堂》,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品,37.5×52.7cm,1959年,私人收藏 东北美专装潢专业学生习作三,1956年 东北美专装潢专业学生习作三,1956年 第四板块:人民的时尚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意义非凡。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公私合营和经济改组,纺织行业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实行统购统销、选样定产的计划生产管理体制。以上海为中心,诞生了经济、美观、实用的花布设计与丝绸设计创新,纺织业的发展既保障了人民衣着,又通过丝绸等高档纺织品的出口创汇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服装领域,“增产节约”与“旧衣改制”是日常服装设计生产的主题,与此同时,“美化服装运动”与民族风格的探索也在服装设计界和行业内部悄然兴起,时装的面貌呈现出中西混杂、新旧交融的局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与向往。 《服庄》,上海市服装公司,书籍,25.5×35.5cm,1958年,私人收藏 东北美专染织专业学生习作一,1956年 哈尔滨毛毯厂毛毯设计二,乌密风,1955年 《大花样本》,上海纺织品采购供应,样册,53.5×38cm,1955年,私人收藏 东北美专染织专业学生习作二,1956年 第五板块:民族 科学 大众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个思想主张后经《共同纲领》确立为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总纲,对新中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以北京的十大建筑为代表,新中国的设计师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总的方针的指导下,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尊重科学、尊重实践,与建筑师、工程师和建筑工人通力协作,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新设计。 展览基本信息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新中国设计的诞生:艺术设计作品巡展 (鲁美站) 展览时间:2025年5月23日- 6月30日 展览地点: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中央美术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大连) 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 鲁迅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 协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设计博物馆 总策划:徐扬、林茂、许金龙 特邀顾问:常沙娜 学术主持:吕品晶 学术顾问:杭间、许平、蒋兴旺 展览总监:赵璐、胡秉文、赵双丽 展览执行总监:王雄、靳军,韩文超,海军,高高 展览统筹:庄革发、宋喜珍、陈亮、韩立萍、刘红日、林涛、张超、魏强、代刚 项目负责人:纪玉洁 策展人:周博、纪玉洁 特邀策展人:赵璐 联合策展人:张儒赫 展览文献:刘春芽、徐恺、吴炜、杨欣欣、夏晴、孟楠 展览联络:姜奕彤、宋广欣、王抒婧、刘璐、张思梅、方美乔 展览助理:谢书旖、凌晨、于明慧、黄心仪、许梦伊、陈珊珊、王轩逸、王思冬、党贝贝、林峥琪、巩孝天、朱晨菲、李怡欣、贾茜茜、王艺臻 巡展策展助理:张倩媛、张良铭、陈家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