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资讯 >> “渍痕”: 张宝玮先生画展开幕
综合
更多
收藏拍卖
更多
收藏拍卖

在12月2日,佳士得香港2023秋季拍卖圆满结束,总成交额30亿港元,成交金额比率近90%;展现了市场的强劲需求和高度活跃度。此次拍卖诞生了1件亿元级别的拍品和54件超过千万港元的成交拍品,同时,30%拍品成交价超过了高估价;与2022年秋季相比,买家数量增长了近10%。

详细内容

“渍痕”: 张宝玮先生画展开幕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开幕时间: 2018年10月12日15:30

开幕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展览时间: 2018年10月12日— 2018年11月4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4 层展厅

学术主持: 范迪安

总策划: 吕品晶、张子康

展览总监: 朱锫、傅祎

策展人: 王铁华

_S3A5628.JPG 

展览现场

展览详情

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正逢中央美术学院恢复建筑教育25周年和建筑学院成立15周年之时,作为建筑学院重要学术活动之一,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建筑学院共同承办的“渍痕-张宝玮先生画展”于2018年10年12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_S3A6000.JPG 

开幕式现场

张宝玮先生,江苏无锡人,1938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1956 年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任职于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建筑师,张宝玮先生1979年赴西班牙,任职于西班牙建筑大师MIGUEL FISAC建筑设计事务所,90年代受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先生邀请,回国创办设计系。张先生倡导“大”设计概念,积极推动现代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的实验,奠定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描绘了美院特色建筑教育的雏形。从设计系、设计学院到建筑学院,二十多年来,张宝玮先生献身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设计实践、管理和教育方面的出色人才。

_S3A5797.JPG

研讨会现场

张宝玮先生认为建筑师艺术修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家和建筑家,他以身示范。张先生年轻时就热爱绘画,十多年西班牙建筑师职业生涯之余,濡染于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完整的接受了现代艺术的洗礼。回国后因忙于教学、管理和创研工作,而疏于艺术创作,耋耄之年,张宝玮先生重新焕发绘画创作的热情,此番展出的这一系列绘画作品综合了多种材料的实验。张先生的画作是用褶皱的纸张反复浸染到浓密的水墨之中,又将其裱贴于油画布上,以油彩与水墨混合,经过浸、沤、染、积,呈现水“渍”之痕迹。他的创作排斥具体的物象符号,征示了一种复杂难言的文化心境,也是一种对纯净视域的隐喻。观众不需要去“理解”,只需要在不完整的过去和无法完整体验的现在之间,保持一种对于心迹的观照,和一种绚烂之极归于沉默的激情。

F7A9674B5538576E13E3345D8D0575A2.jpg

展览现场

开幕式前,在中央美院美术馆4层展厅举行关于张宝玮先生艺术创作和设计教学的研讨会,由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出席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名誉院长马国馨,建筑批评家王明贤,艺术家孙景波、戴士和、谭平、周至禹,书法家邱振中,建筑家何玉如、朱小地、邵伟平、徐全胜,建筑学者栗德祥、朱文一、单军、韩涛等。

FBEA78B0FF996997CB1CA668D86BB341.jpg 

展览现场

_S3A5944.JPG

嘉宾合影

展览前言

境由心造

——写在张宝玮先生画展之际

 

建筑与绘画的融会贯通,古来有之,建筑师营构土木巨制,无不始于绘画造型的基础功力,建筑师富有空间感受的经验,也常使笔下丹青独出机杼,呈现心迹。张宝玮先生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建筑设计师,于1990年代应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先生之邀,创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专业,开山之功,诚不可没。从建筑系到建筑学院,他在教学、创研、管理上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培养了众多人才。他多方面的学养和谦谦君子般的情怀,体现在为师之道的人生境界上,也体现在对绘画的倾心和钻研上。在建筑教学与研究之余,他笔耕不辍,这些年创作热情益发旺盛,经年累月,积累可观,此番举行画展,出版画集,令我们特别高兴。

作品2号(1200×1200mm,2015年,综合材料).jpg 

作品2号(1200×1200mm,2015年,综合材料)

中国经典艺术素有“三境”之说:物境、情境、意境三者,虚实虽殊,理致则一,皆是运筹笔墨所追求的境界。张宝玮先生出手格高,一方面兴致盎然,溢于笔端,一方面把对建筑的感觉转化为平面营构,在风格语言和媒介材质上跳脱传统,深厚的艺术学养使他自如地驾驭着理性与感性的不断转化,媒介与意境的相生互化,通过绘画走向纯粹的精神场域。

作品10号(1200×1200mm,2017年,综合材料).jpg

作品10号(1200×1200mm,2017年,综合材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移情入境,又依托于象,张宝玮先生在自己的画作中,对传统物象进行剥离,将其从有形的桎梏化解出来,利用纸的揉搓、笔的皴擦、墨的铺陈、彩的晕染,制造出起伏的肌理质感,或以黑白破立,或凭色韵贯通,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营造出一种境生于象外的气息。画面中多维度与多层次的肌理变化恰如先生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胸怀,时而如一障山川,沟壑纵横中见峰岫?i嶷、云林森眇;时如一衣带水,远水鸣榔处闻沙汀津渡、烟岚潺湲,在方寸平面之上推敲着空间布局,建构着笔墨次序,既是平面的延展,也是立体的营构,凝聚着一股自成一家的“建筑之感”,犹如“大匠构屋”,将观者的目光引向物象之外的景境,从而体会与感受无限的时空。

作品24号(1200×900mm,2016年,综合材料).jpg 

作品24号(1200×900mm,2016年,综合材料)

从气韵横生进入心物相会的情境,又从景意相兼进入思与境偕的意境,张宝玮先生的作品充满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愉悦与幽闲平和的虚静情怀,他投入于此,沉浸于此,由此生发出蓬茂而持续的热情与动力。正所谓质有而趣灵,神超而理得,抽象化的画面中叠映着的是不著笔痕的空间感与纵深感,既超越了建筑范式,又脱然于图像法则,恰如大象无形、有无相生,使画布最终成为了天人合一、应会感神的迹象载体。

作品40号(1000×1200mm,2017年,综合材料).jpg 

作品40号(1000×1200mm,2017年,综合材料)

作品3号(1200×1200mm,2016年,综合材料).jpg

作品3号(1200×1200mm,2016年,综合材料)

此通于彼,彼通于此,无论是纸面还是空间,张宝玮先生始终以理性的铺舒、感性的显达面对眼前的一隅,在心、物、眼、手的有机交叠中达到了格高意远、透彻纯净的艺术新境,他所创作出的不仅是饱载意象的艺术作品,更展现出一种高蹈向远、境界纯粹的艺术情怀。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2018年9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