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资讯 >> 四十年后,再看《西藏组画》价值与意义,学术沙龙完美落幕
综合
更多
收藏拍卖
更多
收藏拍卖

在12月2日,佳士得香港2023秋季拍卖圆满结束,总成交额30亿港元,成交金额比率近90%;展现了市场的强劲需求和高度活跃度。此次拍卖诞生了1件亿元级别的拍品和54件超过千万港元的成交拍品,同时,30%拍品成交价超过了高估价;与2022年秋季相比,买家数量增长了近10%。

详细内容

四十年后,再看《西藏组画》价值与意义,学术沙龙完美落幕

伴随北京保利拍卖2021春拍预展的启幕,系列展览、讲座、沙龙活动也精彩纷呈。6月1日14:00,“四十年后,再看《西藏组画》价值与意义”的学术沙龙在北京国贸大酒店完美落幕。对谈嘉宾包括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著名美术史学者尚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王春辰,收藏家刘山以及在艺及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

  

  牧羊人 板上油画 78.6x52.3cm1980年

  陈丹青《西藏组画》近期引发文化收藏界广泛热议:不仅刚刚谢幕的“四十年后,再看《西藏组画》价值与意义”的学术沙龙,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举办展览“四十年再看陈丹青《西藏组画》”;北京保利拍卖更是将该系列中的《牧羊人》作为今年现当代艺术春拍重推的领衔之作;以西藏为创作灵感的《万玛才旦电影作品展映》活动也引起杨飞云、刘小东、朝戈等艺术家对西藏这一题材及表现方式的深度探讨。
从1980年《西藏组画》展出并引发巨大反响到后来对整个80年代新文学、新电影等产生巨大影响,再到今天仍然为艺术学界乃至整个文化领域所提出、研究,它所掀起的文化热潮,从未降温。

  

  陈丹青 牧羊人 素描草图

  1978年首次来华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深刻地影响到陈丹青,小幅油画中有情节但无故事,有画面但不一定是主题的描绘方式,让陈丹青开始决定用心用意地绘画,恳切的描绘出人物内心与画面的内容。
最终,他摒弃当时流行的强烈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直接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当时艺术界的强烈轰动和广泛的社会反响。
他并未使用当时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而以写生的直接和果断描绘藏民日常的生活片段,此举开创了整体艺术创作的大转折时代。
在绘画领域,《西藏组画》直接引领了中国向欧洲正统油画溯源的风气,超越了当时苏俄油画的技法及美学的单一,首次正面将绘画本身的快感放在第一位,自然地将革命主题绘画中粗糙的激情、单调的理想主义转化为深刻且浓郁的生命力。

  在《西藏组画》的七幅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牧羊人》,这幅作品是发表次数、引用次数、展览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大的一件。

  今年保利拍卖将《牧羊人》作为2021春拍的领衔之作,势必会引发市场及收藏界的激烈竞争。

  《牧羊人》大胆直白的描绘了一对拥吻的情侣,一种纯粹的激情通过对人物的描绘跃然纸上,男人的背影强悍有力,女人的动作稍显僵硬却又带着一丝笨拙,整个画面的组合显得非常和谐,画中既没有政治意义,也不存在教条式的内容,是爱情主题首次出现在画布之上,毫不回避,毫不修饰。是当时创作中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存在,如此更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学术沙龙现场

  学术沙龙 | 四十年后,再看《西藏组画》价值与意义

  嘉宾:吕澎、尚辉、王春辰、刘山、谢晓冬

  时间:2021.06.01 14:00

  

  艺及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艺术史学家吕澎先生、美术史学者尚辉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王春辰先生、还有收藏家刘山先生一起聊一聊陈丹青先生在40年前所画的作品《西藏组画》。我相信在前一段时间很多人已经从各种各样的媒介渠道看到了这件作品的消息,同时围绕《西藏组画》的一个展览正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展出,同时平行的还有一个关于电影主题的展览。 

   对于这组《西藏组画》在80年代是有开风气的作用,接下来的讨论请各位学者从艺术史的视角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收藏家刘山先生:我个人跟丹青接触是从丹青回国之后,算是丹青最早的藏家之一。同时这张《西藏组画》的收藏史,我也算是见证人之一。当时第一次出现在拍卖市场是在03年,第二次是07年。

   从收藏家的角度来说我们最期待的是下一个藏家,下一个拥有者。至于价格,我相信丹青也不是太关心,但是从他第一次的价格从60万起拍到170万;第二次3200万成交,这是一个从价格上的体现。至于从价值上的体现,从藏家角度我就是其中受益人之一,包括跟丹青接触之后对收藏也有了新的一部分认识,对我的收藏经历都是有一些很直接的帮助,包括现在藏家进入收藏领域,如果从当代角度来说完全是以陈丹青《西藏组画》作为一个大的转折。

  

  著名美术史学者尚辉:我最早见这件作品是《美术》杂志1981年第一期,封面是罗中立的《父亲》,其中内页最重要的几个插页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其中《进城II》是彩页,《牧羊女》是一幅整页但是黑白的。

   《西藏组画》从创作到传播,给予新时期中国美术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开启了有关什么是表现真实,表现人性,如何回归艺术语言,尤其是油画语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今天如何来看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艺术史的地位他一定是在某个时期的文化上,尤其是在审美上起到转折的作用。

   《牧羊女》是表现特别纯朴的一种人性的关怀。陈丹青创作这一组作品某种程度上还是受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影响,尤其是库尔贝强调要表现自己眼中的真实。这句话对陈丹青创作这一组作品都是非常重要。陈丹青第二次去西藏和第一次在那儿长期生活是不一样的,他眼睛发生了变化,眼睛的变化是带着某种法国乡村画派,巴比松画派追求自然、表现人性的眼光重新去审视西藏同胞们那样一种生活状态,所以创作了《西藏组画》。

   陈丹青曾经说过一句话:“色彩丰富很好,但是单纯也不差”。可以看出他画《西藏组画》的时候追求一种单纯,他并不要求他画面的色彩像印象派那样冷暖对比。他的画里面没有冷暖的对比,他是在褐色调里面进行灰色调,实际上就是黑和灰之间的一种过渡,当然他色彩的高妙之处用了土黄,你看他《西藏组画》里几乎都有一个女性,女性都穿着几乎一样的颜色就是土黄色,这是古典主义的手法。

   《牧羊女》这幅画表现了两只最重要的手,除了表现手之外还要符合造型的基本规则。陈丹青画了很多素描稿尤其对男性的右膀子画了很多,除了讲究结构,他想夸张一下这个人的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关系,这就是最重要的西方绘画中用身体去说话、用造型去说话。从他那个时期所有的画里面他高出我们同代人很多的地方就是因为他是懂造型的。

   《西藏组画》从艺术的来源说,受了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影响,也和中国时代的变化,和新时期改革开放恢复真实、表现真实、表现人性和这样一个历史的结点融合在一起,所以《西藏组画》一直到今天我们还特别的津津乐道。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王春辰:《西藏组画》画面不大,它的价值在于真实和人性,本来是很简单的动作,就是生活的一个场景,但是在那个时候,在之前若干年间表达人性是资产阶级的,在那个时候有这样一个动作,让人视觉上有一种冲击感。

   陈丹青的作品就是应势而起,包括罗中立的《父亲》,出现在那个时候就产生了一个社会效果。今天回头看依然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对应,反过来说今天再创作一个同类的题材就是见怪不怪。因为我们知道今天创作西藏题材的作品大有人在,非常多。

   陈丹青他自己也并不知道我创造了视觉历史或者是视觉冲击,国外那个时候叫“新的冲击”,他也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冲击The shock of the New。这个角度讲,后期陈丹青的艺术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到美国、回国。但是每一次变化都无法和前面这一次的创作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不能说后面怎么样,这个时候他是中国时代的巨大象征。

  

  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陈丹青的这组作品《西藏组画》,他的表现手法是19世纪的,按照一般的生活经验,可以识别他里面的图像、人物、现场、色彩、线条,可以做一个一般性的识别。从这个识别来说,我们得到了什么东西?这个很重要。

   陈丹青说我看到他们在街上走,在那里交换他们的装饰品,他们就站在那里,已经很棒了。因为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库尔贝说的“我只画我眼睛看到的东西。”

   陈丹青后来被艺术史、批评家归纳为生活流,什么叫生活流?是那个状态就反映那个状态。当初四川的很多画家,包括尚扬、程丛林,到他稍微偏后的阶段都去画彝族,包括何多苓、张晓刚和周春芽他们跑到西藏地区画那种朴素的藏民,其实都是这个大的感受和思想潮流的一个部分。

   正是这样一些部分,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变迁,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范例就是陈丹青的作品。

   所以我们购买艺术品,除了在购买美学、购买趣味,最重要的是购买历史!购买文明!任何一件作品它形成一个历史的结点,形成一个转折,形成一个问题的提出,它就是我们文明当中最重要、最需要保留下来的物证。物证在很大程度上讲高于我们的审美。当然它是艺术品,这里面有审美。

   我们每个人应该保持两个基本态度:第一个基本态度是我基本的历史判断。首先对任何一个历史、一件作品他的产生对它的历史要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才是趣味判断,我喜不喜欢这种趣味?我们如果仅仅是依赖于自己的趣味,个人趣味,而且还在没有艺术史、没有历史、没有文明这个教养和背景下的个人趣味去讨论一件作品,甚至去投资一件作品,其实是极其愚蠢的。所以我们今天购买作品,首先就是购买文明、购买历史。哪一件作品更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艺术史价值,哪一件作品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收藏。

  

  学术沙龙嘉宾合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