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资讯 >> “登月任务——建设未来城市”科学艺术展在北京开幕
综合
更多
收藏拍卖
更多
收藏拍卖

在12月2日,佳士得香港2023秋季拍卖圆满结束,总成交额30亿港元,成交金额比率近90%;展现了市场的强劲需求和高度活跃度。此次拍卖诞生了1件亿元级别的拍品和54件超过千万港元的成交拍品,同时,30%拍品成交价超过了高估价;与2022年秋季相比,买家数量增长了近10%。

详细内容

“登月任务——建设未来城市”科学艺术展在北京开幕

2023年12月15日,北京天问艺术科学馆(蓝色港湾馆)开馆展“登月任务——建设未来城市”艺术科学展开幕。

展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孙越女士策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前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教授,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大讲席教授汤书昆教授,美丽科学创始人、中国科大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梁琰副教授以及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前北京科学中心主任何丹教授担任学术顾问。

开幕现场,近百位来自艺术界、科学界、教育界的各地专家学者、领导、企业家在这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齐聚一堂,向天问艺术科学馆表达了衷心的祝贺。



开幕式现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前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教授致辞



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大讲席教授汤书昆教授致辞



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孙越女士致辞

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孙越在开幕致辞中谈及:“近年来在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发现,能够真正将艺术家与科学家的成果进行融合,以既有趣味性又具有科学严谨度的方式完成跨学科的科学艺术展,目前依然是具有较大挑战和困难的。此次以‘登月任务’为主题的展览,是围绕国内外的科学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系列科研成果,并受益于文学家们的科幻想象,受益于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浪漫延展,经过与多学科的学者们和艺术家们多次交流之后策划而成的一场艺术与科学展览。希望让每一位观众在艺术与文学的畅游中,能够轻松理解前沿的科学知识。”



天问艺术科学馆的创建者之一、参展艺术家华兴致辞



嘉宾合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前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教授在开幕发言中表示:“目前国内各个城市中科学馆较多,今天开馆的天问艺术科学馆具有特殊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谈科学知识的问题,而是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结合,这给我们今天打开一个新的窗口,对于我们认知未来,对于青少年了解过去,都是非常重要的。2500多年前,屈原曾经在楚天王庙发出天问,成为中国古人探索未来未知世界的一个重要起点。基于这样的起点和信念,我们有了四大发明,有了中华文明的每一个历史性发展阶段,有了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很多结合,显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崇高成就。作为后人,我们如何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如何把天问的精神传递下去?我们怎样对待我们已知和未知的太空?我相信这个馆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少年儿童,学习科学、认知科学。我们只有科学的强大,才有中华民族的21世纪的强大,乃至未来的强大。科学艺术馆的诞生,正是这种强大崛起的一种铺垫和基础工作,每个人做一点事,聚沙成塔,我们一定能够看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未来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大讲席教授汤书昆教授从三个方面谈及“登月任务——建设未来城市”科学艺术展的价值:“首先,在我国,能系统地将艺术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打造成交互式、沉浸式现场的呈现是比较少的,天问艺术科学馆从艺术和科学相互结合的角度真正落地是有价值的;第二,这场科学艺术展以新的方式、以前瞻性的主题,将两个不同群体的专业力量和庞大资源融合起来;第三,从传播的角度,以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和审美的感召力,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前沿科学;以可参与的方式、沉浸式方式激发公众的科学创想,是一种很好的引发社会展望未来的原动力;以科学艺术展的方式来呈现探索中的前沿科学和知识,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非常有意义的。”



策展人导览



策展人导览



登月前述——时空隧道



初登月球——月球基地



初登月球——月球基地



初登月球——月球基地

天问艺术科学馆的创建者之一、参展艺术家华兴在现场谈道:“天问艺术科学馆酝酿七八年,终于在此时从梦想转化为现实,感念于老师和朋友们的大力帮助,我在开馆之际写了几句话:‘蒙础三十余载,幸受师恩教诲,融跨行学术业,越山河奔湖海!蓄势造梦潜渊,侯友归五六载,与共叩谢,苍穹天问,敢当先!’天问艺术科学馆将会持续推出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跨学科内容,期待艺术和科学能够在天问艺术科学馆有更好的融合,这里也能为科研工作,也能为艺术家和整个社会带来非常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展示。”

展览包含“登月前述——时空隧道”、“初登月球——月球基地”、“太空物理科学实验舱”、“太空生命科学实验舱”、“文献——中国航天史”、“文献——古代天问图像巡礼”以及“未来学院”七个展区。以影像、装置、文献、标本、科学显微摄影、当代艺术等多元化的媒介进行了立体呈现。



太空物理科学实验舱



太空物理科学实验舱



太空物理科学实验舱

数千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月球的观察与想象,将生命的求索、艺术的想象、情感的寄托依附于它。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月球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自然成为人类现代空间探测的第一站。“登月任务——建设未来城市”科学艺术展,基于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致敬文学史中的科幻想象与霍金预言,围绕人类五十年后月球生活的场景展开,是策展人在与十余位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及艺术科学交叉学科的学者多次深度交流之后,策划的一场源于艺术、尊重科学、畅想未来的展览。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王安轶副教授和张楠副研究员分别带领硕博团队完成了《中国航天史》和《古代天文图像巡礼》两部文献展项的研究与策划,以艺术史的方式完成了两个维度的天文科技史的呈现;马子颂副研究员以《芥子须弥》显微摄影作品,表现出一位具有生物学与艺术摄影双学科背景的学者创作下的自然之美。



太空生命科学实验舱



太空生命科学实验舱



太空生命科学实验舱



太空生命科学实验舱



文献——中国航天史



文献——古代天问图像巡礼



文献——古代天问图像巡礼

人类艺术史的前进从未远离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人类深空探测与航天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艺术家们用多元化的媒介表达他们丰富的感知。艺术家陈晔在与中科院研究月壤的科学家们数度交流之后,以多彩的毛线编制月球表面图像,将遥不可及的月球表面织成一首诗;艺术家华兴,也是天问艺术科学馆的创建者之一,他的《寰梦·翱翔》是对两千年前墨子与鲁班飞天试验到现代科学使之梦想成真的跨时空致敬;艺术家沈敬东以《飞天梦》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敬意;艺术小组“无关小组”十年前参加上海双年展的一组《家信》装置艺术作品,将生命延续与传承以科技艺术的形式进行了感人至深的传达;艺术家李颖的《恐龙星球》是献给孩子们的未来月球生活想象。

展览中还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中科院雄安创新院光电子农业实验室等单位研发的“太空蔬菜种植工厂”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团队研发配置的仿制月壤土。中科院动物所的昆虫研究科学家还提供了太空生存最佳蛋白获取方案——面包虫养殖盒。



华兴《寰梦·翱翔》 布面丙烯 2020-2022年



无关小组《家信》五谷杂粮、高倍显微镜 2012年



景晓雷《预言》 雕塑 2013-2016年



艺术作品:陈晔《编辑月球22-01》 综合材料 2022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木刻版画互动区



木刻版画互动区



文创区

天问艺术科学馆的这场开馆展融合艺术、科学、技术与公共教育为一体,在最后一个展区保留了“未来学院”,在这里,《登月任务——建设未来城市》将在约100天的展期内,邀请研究月壤、微生物、植物、菌物、昆虫、科技史、科幻文学、科技艺术等不同学科内容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在展览“未来学院”区域与观众见面、交流、互动,与观众一起认知世界、探索未来。同时,也将邀请诗人、艺术家、戏剧创作者、设计师等文艺学者,提供公开课和系统性公共教育课程,与科学家一起,带领观众参与未来创作。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3月22日,展览期间将陆续发布公共教育活动计划和科学家、艺术家公开课时间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