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资讯 >> “千手观音”回望红砖五年,探索当代美术馆收藏能见度
综合
更多
收藏拍卖
更多
收藏拍卖

在12月2日,佳士得香港2023秋季拍卖圆满结束,总成交额30亿港元,成交金额比率近90%;展现了市场的强劲需求和高度活跃度。此次拍卖诞生了1件亿元级别的拍品和54件超过千万港元的成交拍品,同时,30%拍品成交价超过了高估价;与2022年秋季相比,买家数量增长了近10%。

详细内容

“千手观音”回望红砖五年,探索当代美术馆收藏能见度

红砖美术馆五周年馆藏展“千手观音”于7月18日开幕。展览通过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丹·格雷厄姆、何子彦、黄孙权、黄永砅、加藤泉、安德里亚斯·穆埃、劳拉·普罗沃斯特、邱志杰、安德烈斯·塞拉诺、沈远、里克力·提拉瓦尼、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温普林、肖鲁、邢丹文,这17位艺术家的作品对美术馆的五年进行一次回顾与展望。

1563506340844220.jpg

2012年,旅法艺术家黄永砅的《千手观音》有缘成为红砖美术馆首件馆藏,这件高达十八米的作品,将观音的1000只手臂嫁接在马塞尔·杜尚作品《瓶架》的意象之上,佛手或拿或托着各种法器、动物、植物、日用品、废弃物,可谓包罗万象,呈现出对当代世界多元、复杂文化语境的审视及思辨,记录着当代艺术的时空坐标。《千手观音》由此开启了一座当代美术馆关于艺术收藏的思考,并逐渐形塑了红砖美术馆“收藏即传承、共享即教育”的价值取向。


“这五年对红砖美术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探索阶段,”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坦言:“相遇在中国当代美术馆时代的起步期,我们邀请著名建筑师董豫赣担纲设计,历时7年潜心打磨,于2014年5月23日正式开馆。具有东方当代美学意象的建筑、园林采用红砖、青砖手工砌筑而成,在湿地中秉持天然理念,将阳光、空气、湿地生态与艺术对话,构建出一片隐于国际大都市的艺术湿地。”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全面浸入人们生活的今天,红砖美术馆提出“艺术湿地”的发展理念,试图走进自然、寻找当代美术馆生存方式变革的密码。

1563506392726256.jpg

 作为国际当代艺术的平台与桥梁,五年来,红砖美术馆始终关注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切面呈现多场大型展览,如冰岛-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展;观照亚洲文化、哲学、政治与社会现实的“仪礼·兆与易”展览;将享有国际盛誉的法国“杜尚奖”通过“高压- 杜尚奖·法国当代艺术现场”,全面介绍给中国观众;第一次将中国古家具以“设计”之名与欧洲丹麦家具设计大师的作品对话,举办了“识别区:中国·丹麦家具设计”展;黄永砅“蛇杖II”大型国际巡展等展览,从不同视角建构起红砖美术馆对当代艺术多维度的思考。

1563506419437137.jpg


1563506436794747.jpg

《千手观音》黄永砅,1997-2012

铸铁、钢架、各种物品

黄永砅

红砖美术馆收藏

摄影:邢宇

2014年5月23日,红砖美术馆以开馆展“太平广记”呈现10位当代艺术家,拉开帷幕;      作为美术馆五周年对成长记忆的回望,红砖将于7月18日推出馆藏展“千手观音”     ,以期通过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丹·格雷厄姆、何子彦、黄孙权、黄永砅、加藤泉、安德里亚斯·穆埃、劳拉·普罗沃斯特、邱志杰、安德烈斯·塞拉诺、沈远、里克力·提拉瓦尼、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温普林、肖鲁、邢丹文,这17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一次回顾与展望。   

1563506463106735.jpg

 2018年,红砖美术馆成立了艺术文献中心,并陆续接收到30多家来自个人、机构、画廊、艺术媒体等文献、图书、资料的捐赠,包括包括东八时区、泰康空间、常青画廊、香格纳画廊、《Artforum》杂志、《典藏》杂志,艺术家邢丹文、黄锐、肖鲁等。最早在中国经营与出版当代艺术图书的东八时区创始人罗伯特(Robert William Bernell )表示:“我相信这一次捐赠能够在‘新家’里,为红砖美术馆成为研究当代中国艺术重要资料库贡献一份力量。”

红砖美术馆开馆展“太平广记”的策展人郭晓彦认为这批捐赠让红砖的文献中心找到一个很好的时机,“尽管未来还面临着大量的梳理与研究工作,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1563506493677797.jpg

“识别区:中国·丹麦家具设计”展览现场,2016年   

 此次展览在展厅二楼特别设立馆藏文献图书区、公众借阅体验区及丹·格雷厄姆作品《精选辑》试听区,试图以多样的展示手法给观众带来层次丰富的参与体验。文献区同时展示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红砖驻地创作的手稿作品,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艺术家作品背后的创作线索。作为红砖美术馆新纳入的重要收藏,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作品《军械库》以照片形式首次亮相,这件承载了艺术家创作系统的“工作室”,喻示了生生不息的创作思想发源地,将开启红砖美术馆下一个五年。

1563506511773977.jpg


1563506594623552.jpg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展览现场,2018年   

1563506614172564.jpg

“蛇杖 II”展览现场,2015年

1563506633531751.jpg

相遇在中国当代美术馆时代的起步期,红砖美术馆提出      “艺术湿地”     这一划时代发展理念,并成为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全面浸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我们试图走进自然、寻找当代美术馆生存方式变革的密码。   

部分展览作品:     

1563506651627089.jpg

《声音银河》奥拉维尔·埃利亚松,2012

不锈钢、镜、卤素灯

2014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摄影:邢宇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作品《声音银河》通过对几何原则的运用,让作品中的形状由客观原则来决定,而不依靠艺术家的个人决策。作品虽由艺术家创造,但也同时属于观看者。在每一对对偶立体图形和它们的复合物之间,有一种一望即知的视觉逻辑,随着形状沿着圆环发展,复杂性以一种自然演进式的方式增加。

1563506676641882.jpg

《冲孔钢板分隔的双向镜圆柱》丹·格雷厄姆,2011-2012

不锈钢,冲孔钢板,双向镜

丹·格雷厄姆

摄影:邢宇

丹·格雷厄姆50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建筑环境与居住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他在70年代后期设计的各种运用玻璃和镜面的“馆”(pavilion)系列作品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馆”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从20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中汲取精华。《冲孔钢板分隔的双向镜圆柱》是丹·格雷厄姆设计的户外馆,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来探求观众对内外部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1563506703642115.jpg

《无名》何子彦,2015

单频道高清投影,环回立体声

影像截图

何子彦

何子彦的创作通过电影、录像、装置和剧场演出对哲学和历史的文本进行重构和再想像。《无名》讲述一位名叫莱特的神秘人物。莱特是这位1939至1947年间马来亚政党领袖50余个化名之一;当他三面间谍的身份暴露后,在泰国遭到了暗杀。通过一系列异轨编排过的影像,作品为我们讲述了这位笼罩在迷雾当中的人物的往事。

1563506726982512.jpg

《无题 2010(北京国贸第三期;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里克力提拉瓦尼,2010

竹子、鸣禽

里克力提拉瓦尼

里克力·提拉瓦尼的艺术实践结合传统物品制作、公共和私人表演、教学以及其它形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行为。从2001年起,里克力提拉瓦尼的作品表现出了对于法国境遇主义中都市化、景观社会等等话题的关注。《无题(2010)》是艺术家将目光置于中国这个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愈发举足轻重的角色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的一件。作品由竹子搭建了京沪两地最高建筑物的模型——北京国贸第三期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并对其本身进行了重构。通过将鸣禽放置在竹楼中,作品反思当下中国资本的生产并审视劳动力的生存状态。

1563506751229470.jpg

《物权1-30》吴山专与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2005-2007

水彩

2016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吴山专与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摄影:邢宇

吴山专和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自1991年合作至今。两位艺术家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将人权转译为“物权”,在这次展出的三十幅水彩画作品中,艺术家将 “物权”进一步引申成为基本人权的参照点,在画中的文字里提到了现代人应有的权利,如教育权、财产权等等。

1563506783612993.jpg

《个人日记》邢丹文,1993-2003

摄影

邢丹文

邢丹文的艺术实践丰富多样,作品主题包括:文化情节之间的断层、传统与全球化之间的冲突、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现实和欲望相互之间在都市舞台的演绎。“个人日记”系列是一件高度诗性化的作品,它展现了艺术家敏锐的感知能力,在个人化的叙事中讲述了中国90年代非传统艺术的地下实践。

1563506810489250.jpg

千手观音

主办:红砖美术馆

展期:2019年7月19日- 2019年10月13日

开幕:2019年7月18日


seo seo